ZLG智能化交通信號機解決方案,讓司機暢享綠燈出行
據研究報告顯示,2019年全國121座城市主城區燈控路口數量共有近7萬臺。其中,1000個以上燈控路口有19座城市,500-999個路口的有16座城市,300-499以下的路口有27座城市,300個以下的路口有59座城市。這些驚人的數據背后隱藏是巨大的交通壓力,“堵車”已經是每個有車一族在出行前想到的第一件事了?!爸腔劢煌ā钡耐茝V和普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。

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重要子系統,其本質是一個全智能交通綜合管控平臺系統。利用視頻圖像設備自動采集交通流量數據,通過大數據管控平臺進行信息處理與分析,從而精準獲取城市交通道路通行需求,預測未來交通態勢,提前制定交通信號燈的最佳配時方案。通過它的路網聯動智能監控、車輛信息智能識別、物聯網和邊緣計算技術,讓每個交通路口都擁有獨立的分析、儲存能力,能夠實現遠程感知和遠程控制,讓每一個交通路口都變成一個小型的控制指揮中心。
簡單說來就是信號燈可以根據道路的需要,自動控制紅綠燈的顯示時長。交叉路口,沒車的道路信號燈顯示的紅燈時間會比較長,相對的,車多的道路則顯示的綠燈時間會比較長。再比如說在深夜人流、車流稀少的時候,紅燈可自動變成綠燈讓車輛通行。智慧交通信號燈融合先進的物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,充分保障城市交通安全,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。
交通信號機由主液晶顯示屏、控制板、帶光耦隔離的燈組驅動板、開關電源、按鈕板等共6種功能模塊插件板,以及配電板、接線端子排等組成。從簡單的單路口單時段信號控制到復雜的單路口多時段、感應控制信號控制到區域化,帶優化功能的信號控制系統,都屬于信號機所涉及的領域。

LG面向交通信號燈行業用戶主要提供主控、無線通訊以及隔離電源的系統化解決方案方案,主控方面提供Cortex?-A7 M6Y2C工業核心板,工業級品質保證戶外設備工作的可靠穩定;接口防護方面可提供CTM系列隔離CAN收發器模塊,具備高集成度與可靠性,能夠有效幫助用戶提升總線通信防護等級;電源方面可提供P系列隔離DC-DC電源模塊,有效隔離工業現場靜電及脈沖,保證板級系統的穩定供電;同時ZLG還可為用戶提供各種如產品使用、底板設計指導和驅動定制方面的協助服務,為用戶縮短研發周期、提升產品整體競爭力提供有效的保證。

該方案的核心產品介紹如下:
1.M6Y2C系列核心板

- 采用NXP的Arm? Cortex?-A7內核i.MX6ULL應用處理器為核心,處理器主頻最高達800MHz,支持DDR3和NAND Flash。對車輛檢測器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
- 提供8路UART、2路CAN、2通道12bit ADC,集成CMOS傳感器接口;可外接多種傳感器、檢測器、數字/模擬攝像頭實現對路口的車輛信息的收集
- 2路百兆以太網接口實現雙網冗余,給網絡雙重保險
- 1路16/24位并行LCD顯示,分辨率高達WXGA (1366x768)
- 多路GPIO,實現多通道紅綠燈控制
- 工業級主板,可在-40°C~+85°C溫寬下運行,經多個的領域長期測試,保證產品在嚴苛環境下的性能穩定
2.CTM系列隔離CAN收發器:

- 波特率支持:5k~1Mbps或40k~1Mbps
- 協議支持:CAN2.0A/B、CAN FD
- 節點數量:110個
- 工作溫度:-40~85℃或-40~105℃
- 隔離電壓:2500VDC或3500VDC
- 符合“ISO 11898-2”國際標準
- Mini小體積或標準模塊化封裝
- 外殼及灌封材料符合UL94 V-0標準
- 具有低電磁輻射和高抗電磁干擾性
3.P系列DC-DC模塊

- 自主研發設計自主電源IC,紋波噪聲低至40mV
- 滿載效率高達85%,輕載效率仍高至79%
- 支持短路自恢復功能,可有效避免因操作失誤導致系統電源燒毀的情況
- 毫瓦級功耗,待機如休眠般靜謐
- 準汽車級溫度適應范圍,覆蓋-40℃~105℃
方案優勢
1.安裝、維護簡單,工作量?。褐骺刂行钠脚_采用一體化嵌入式設計,無其他控制設備和繁瑣的軟件設置,減少了安裝、維護的工作量。同時,在接口擴展,系統升級方便相對傳統方案也更加便利;
2.穩定可靠,安全性高:工業級主控平臺、電源模塊等,經過行業驗證,穩定可靠,可有效抵御戶外雨水、雷電、高溫等帶來的損害。此外,軟硬件一體化設計方案,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,相對于行業常用的微機操作系統(Windows和DOS等),系統更加穩定,可有效防止病毒入侵。
3.模塊化設計,穩定性和可擴展性強:系統硬件資源強大,主控平臺接口資源豐富,結合ZLG提供的接口擴展方案,使系統兼顧操作便捷度和擴展兼容性,能夠有效適應技術更新、功能拓展、系統擴容、資源共享及其他功能需求變化。
4.核心產品體積小巧,結構緊湊,系統方案部署靈活,可最大限度滿足用戶建設需求:由于各地區在經濟、城市規劃、氣候、環境等方面差異較大,造成各地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建設層次參差不齊,因此要求解決方案必須能夠靈活配置,才能滿足不同地區和不同項目的實際需求。